特劳特战略咨询

关于李泽厚先生二三事 2021-11-04正和岛

今天(2021年11月3日)上午,李泽厚先生的公子给我发来微信:“邓先生,我父亲今早过世了”。虽然已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一时间仍觉得天崩地裂。

当代最伟大思想家之一的李泽厚先生停止思想了,这是人类巨大的损失。就像伏尔泰之于法国,培根之于英国,康德之于德国,李泽厚先生的思想滋养了几代中国人,并惠及世界。

正和岛、秦朔以及其他一些朋友先后发来微信,建议我写一篇缅怀李先生的文章。悲痛之下,实难提笔。

然而,同事告诉我说,李泽厚先生平生最期待的就是他的思想能够对中国企业家群体有所启发,因此,对先生最好的怀念,就是继续向企业家讲述、传播李先生的思想,故而匆匆下笔,疏漏之处,望读者见谅。

 

01.   李泽厚先生对人类的贡献

李泽厚先生著作等身,思想体系博大精深。李先生早在1988年就当选了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2010年他的《美学四讲》入选了类似于我们中国《古文观止》一样权威的世界文艺理论选集《诺顿文选》(The Norton Anthology of Theory and Criticism),从而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等传世大家同列。

李先生的治学生涯,大致分为美学、哲学、思想史,并且以一人之力,将这三门学科向前大大地推进,在最深奥、最令人头晕目眩的理论山峰上,留下了当代中国学人的探索。

这是需要顶尖智力和洞察力的学术领域,人的一生如果能在其中任意一门学科中有所贡献,就应该很幸福了。然而李先生在这三个领域都达到了高峰。他的任何一本书,只言片语,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足以照亮人生。

我自知无力、也没有资格全面介绍李先生的学术贡献,所以仅仅以一个中国企业家和李泽厚忠实读者的身份,谈谈我对李先生思想体系中一些核心观念的理解。

李先生认为,哲学研究的是命运——国家的命运、组织的命运、个人的命运。如何把握住命运?其根本在于三个关键词:人性、情感和偶然。

人性使我们区别于动物、神、机器,是人能够把握住偶然性,决定自己命运最可靠的依据。

西方哲学认为理性道德才是人的本体,而李先生认为人不是神,人也不是工具,人的本体不是理性,乃是情理交融的感性,他反对以道德作为生存的最高境地,反对理性统治一切,主张回到感性存在的真实的人,“道始于情”,“理由情生”,理性只是工具,人的生存、生活、生命才是至上,人的情感才是根本——李先生将之概括为“情本体”。

由于偶然性的存在,人类面临很多选择。而李先生认为,我们应该用“情本体”来范导人类的走向,选择一个温情的、值得活的、可以诗意栖居的更好的世界。

看看全球,狼烟四起,即使在生产力最发达的国家,也是民粹主义盛行,极端情绪割裂社会,吸毒、放纵、自我毁灭交汇,这真的会是历史的终结和我们共同的未来吗?那太可怕了。

李先生分量最重的著作之一命名为《人类学历史本体论》,正是因为李先生关心人类的命运,他认为,人类上百万的历史积淀培养出人性,以人性情感把握住偶然性,人类就可以选择自己的命运,掌握自己的命运。

如今,经济在发展,人的异化却也随之严重。躺平、内卷,富人穷人都很焦虑。如果没有大哲学家提供人类走向的思考,情何以堪。

幸好中国有李泽厚,世界有李泽厚。李先生的思想体系,情深义重,他把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升华,赋予形而上性格,从而使中国文化真正走向世界。我认为它具有普世价值,会在未来随着中国的崛起而被世人普遍接受。

情本体虽然源自中国传统,却有世界意义。人类走到今天,人的孤独、无聊,人生的荒诞、异化,都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把人的命运交给谁?交给上帝,还是交给先验理性?李先生的回答是,交给人类自己,回到我们平凡、世俗、具体的现实生活中。

李先生把情本体归纳为“珍惜、眷恋、感伤、了悟”,特别是“珍惜”。“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人生的意义,就在于珍惜每日看似单调平凡的生活。源自欧洲的第一次文艺复兴,把人从神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我期待,未来第二次文艺复兴源自中国,用“情本体”把人从工具机器和社会机器的异化中解放出来。

这不仅是中国的问题,也是全世界的问题。李先生从中国文化中提炼出的“情本体”,为第二次文艺复兴做出了哲学前瞻。

当今社会,大部分人在各种企业里工作,企业家每天的决策,决定了很多人的命运,也决定了自己的命运。

为自己计,为子孙计,为世人计,我恳请中国企业家在百忙之中,读一读李泽厚先生的书,思考一下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哲学思想指引自己的一生。

 

02.   李泽厚先生对情本体的践行

李泽厚先生不仅提出了情本体,他本人知行合一,是情本体哲学的实践者。

记两件小事:

有一次,李泽厚先生从美国回到北京,每天找他的人络绎不绝,没法好好休息。我让他来上海“避风头”,安排他住在和平饭店,过几天清净日子。没想到有一天他告诉我,他出门去看望王元化先生了。

我知道,李先生和王先生在学术上颇有不同见解,问他为什么要冒险“暴露”自己在上海?李先生回答说,他听说王元化先生身体不太好,如果王先生知道自己在上海而不去看望,恐怕会打击王先生的健康,因此他特地去拜访王先生,聊了很久。

明知未必能增进王先生健康,但是李泽厚先生却一定要尽到心意。李泽厚先生说,王元化先生看到他来了,果然很高兴。我听了感叹说,你真是“情本体”的身体力行者。

另一次,李泽厚先生和刘绪源先生正在整理对话体的新书《该中国哲学登场了》,听闻周汝昌先生近况不太好,立刻安排把书中关于红楼梦的内容提前在媒体刊登,在这个对话中,李泽厚先生高度肯定了周汝昌先生的学术成就,不吝给出了高度评价,说“在百年来《红楼梦》研究里,他是最有成绩的。”

此文刊发后,立刻引起舆论关注,据传改善了周汝昌先生状况。后来我在媒体上看到,周汝昌先生读懂了李泽厚先生的见解和心意,以九十四岁高龄发长文回应,周先生说:

最近,我“听读”了李泽厚与刘绪源两位先生的问答文章,这是一篇令人拭目之重要文章,看看他们二位的治学、论学,真是通俗而简明,热情而又恳切,他们用不多的篇幅,却告诉了我们如许丰富、透彻的治学、论学的典范示例,这真使我这个从小失学、慕学之人惊喜不已,引用我先师顾随先生爱说的话:“欢喜赞叹,得未曾有!”

这篇问答出现在不同报刊,我也反复“听读”了三次,真是受益无穷……

读李泽厚、刘绪源两位先生的问答文章,是一种令我心存感激的享受经历,同时还有一种语言表达的享受……

如今,我幸运地读到李泽厚先生这一段“答问”,这才独坐于我的陋室里长长舒了一口气,自言自语地说:这回我才找到了真师和真理。诗曰:

考证功能探佚行,仁人不斥转嘉评。

高山流水琴何幸,霁月光风镜最明。

审美崇阶形而上,论红尊次十三经。

灯宵花市才收罢,又见禅师内照灯。

周汝昌先生在诗中用“高山流水”来比喻自己和李泽厚先生之间的知音关系,给文坛留下又一段佳话。周汝昌先生光明磊落,心胸广阔,李泽厚先生慧眼识珠,仗义执言。

“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李先生学术洞察力锐利是一方面,情本体哲学促使他关心、爱护每一个个体的命运,则是另一方面。

 

03.   李泽厚先生对中国企业家的期许

李泽厚先生在1980年代已经名震四海,可惜的是,我当时生活在湖南一个小县城,“春风不度玉门关”,未能及时一睹李先生的著作。

幸运的是,我有一个朋友,他是李泽厚先生的忠实读者,在他看来,为人不读李泽厚,万古如长夜。为了“挽救”我,他强行送了我两本李泽厚先生的书,一本是《世纪新梦》,一本是《论语今读》。

我迄今仍然记得清清楚楚,这个改变我一生的日子:2002年4月3日,我到上海创办特劳特中国公司,在到上海的火车卧铺上,我打开了朋友送我的这两本书,如同醍醐灌顶,不眠不休,就着车厢走廊昏暗的灯光,任窗外明暗倏忽而过,兴奋无比,看了整整一夜。

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深刻的书?我为什么这么愚蠢,直到今天才看到?就像高尔基说的,我如同饥饿的人扑到面包上,如饥似渴地读了李泽厚先生所有的书,读了一遍又一遍,并且像我那位朋友一样,我也养成了见到朋友就“强行推销”、“强行赠送”李泽厚先生著作的习惯,特别是向我的企业家朋友们。

为什么?其实我觉得,这才是真正读懂了李泽厚。

李先生认为,“使用-制造生产工具”是维持延续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基础,科技-生产力-经济决定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且提出了“四顺序说”(经济发展、个人自由、社会公正、政治民主)。

所以,李先生特别看重中国企业家在发展经济、改善人们生活、提高生产力中的主导作用。虽然李先生是一位学者,他却从头到尾极力支持企业家,从七十年代末刚刚改革开放、社会对企业家还有偏见时就是这样。

有一次我打电话给李泽厚先生,占线,之后他告诉我,是有一场论坛邀请,他拒绝了,因为他不喜欢、不习惯在这种场合发言。

我听了之后说,这是一场面对中国企业家的论坛,这是你最关心的群体,你应该去传播你的哲学思想。李先生说,好,如果他们再邀请,我就去。

后来论坛组织者真的又邀请了一次,李泽厚先生立刻答应了,赴会做了一个演讲。他说,讲完之后许多企业家上来递给他名片,说是看着他的书成长起来的。

我问都有谁,他从兜里掏出名片说,有郁亮、陈东升等等,我告诉他,这些都是中国一流的企业家,李先生听了很高兴。

企业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企业家因此承担了越来越大的责任。

李先生的思想,呼吁从工具本体进化到心理本体,对企业家来说,就是要从报表、软件、数字背后,看到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看到一个个员工、一个个消费者的面孔,关心他们的喜怒哀乐,像李泽厚先生一样,关怀每一个个体的生存状态,这样的企业,才能吸引更优秀、更高境界的人才,才能创造更美好的世界。

比如劲酒董事长吴少勋先生,他也是李泽厚先生的忠实读者,李泽厚先生也非常喜欢他。吴少勋先生就是一位李泽厚“情本体”哲学的践行者,他对身边所有的人都是“一往而情深”,即使是有负过他的人,吴少勋先生也是以德报怨,而不是以直报怨。

像他这样有情有义的企业家,让企业这个社会组织变得很有家园感,也让我们身边的世界变得更加温暖。

 

04.   回忆李泽厚先生的点点滴滴

我是在2004年第一次面对面见到李泽厚先生,此后交往了一十七年。

李泽厚先生说,他指导所有博士生加起来的时间,也没有指导我的时间多。我由衷地感激。

123.jpg

邓德隆和李泽厚先生及夫人合影

曾经有一年十一假期,我们两个人相约去云南丽江,李先生爬不动山,所以我们主要在城内漫步,我说是“逍遥游”,我们在一起“逍遥”地聊了七天七夜,主要是我聊,谈企业、谈经济,李先生听得津津有味。现在想起来,十分后悔,应该多听听李先生的观点。

李先生除了爱读书,爱思考,他还爱美食,爱美酒。少年时在北大求学,李先生最爱的美食是北京烤鸭,我陪他吃过北京许多烤鸭店,也带他去过几家“网红”的新派烤鸭店,不过他最喜欢吃的却是一家不太知名的老字号,每次我们去吃,一顿饭连吃带聊,能吃三五个小时,他去美国之前还要打包几份烤鸭带过去。

李先生食量永远是我的两倍以上,而且他什么都敢吃,日本、法国的生鱼、生蚝,我一直不敢吃,李先生都敢尝试。他爱美酒,我赠以青花郎,吴少勋先生赠以特制劲酒,他都很喜欢。疫情之后,给美国寄酒不方便了,现在想起来深以为憾。

去年是李泽厚先生的九十大寿。李泽厚先生告诉我,他仍在整理最新的思考,打算再写一本新书。我听了十分高兴。我们约定每周通一次电话,后来考虑到他的健康,改成了两周一次。和李先生谈天说地,是我最幸福的事。

就在不久前,李先生告诉我,他已经和家人商量好,准备近期回国。我说,我会给他安排好在中国的起居生活。后来又说,航空公司不允许,只好作罢。为了避免打扰他,有时我会给他发一些简短的微信,他一般会很快答复。

前几天,我给李先生发了微信,却一直没有回复。我有一种不祥的预感,会不会是李先生无法看手机了……今天噩耗传来,我失去了一位尊敬的老师,人类失去了一位伟大的思想者。

回想起结缘李泽厚先生的点滴过往,如梦如幻,如露如电。

李先生曾经引用鲁迅先生《彷徨》中的一首小诗:“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尚彷徨。”

我想说,李先生,您并不寂寞,您的思想会永远流传,“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您在人类思想史上的地位“直与日月争光可也”。历史将证明我的预言。

最后,我还想用柏拉图的话表达我真实的情意:

我感谢天地,首先让我生而为人,其次让我生而为李泽厚先生同时代的人。

12.jpg

2015年,邓德隆陪同李泽厚先生在美国夏威夷珍珠港怀古,看沉船遇台风暴雨,等雨停。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相关推荐

特劳特举办定位理论50周年全球盛典

特劳特举办定位理论50周年全球盛典

2019-09-26

特劳特伙伴公司在上海成功举办了定位理论50周年全球盛典。自从定位之父杰克·特劳特1969年首次提出商业领域的“定位”概念以来,经过50年的发展,对全球范围的商业竞争和企业管理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世界众多知名企业从这一战略理论中受益良多。

媒体聚焦 | 贾鹏雷对话邓德隆:大变局时代,中国企业的「定位之问」?

媒体聚焦 | 贾鹏雷对话邓德隆:大变局时代,中国企业的「定位之问」?

2024-02-05

1969年,定位之父杰克·特劳特先生在《工业营销》杂志撰文《定位:同质化时代的竞争之道》,定位理论诞生。

媒体聚焦|邓德隆:心智是终极战场 用一词定义企业

媒体聚焦|邓德隆:心智是终极战场 用一词定义企业

2023-12-05

【亿邦原创】11月29日消息,在2023亿邦未来零售年会上,特劳特伙伴公司全球总裁、特劳特(中国)公司董事长邓德隆发表了题为《大变局时代,迎接新定位》的演讲。他分享了对企业竞争阶段的理解以及特劳特公司在中国和美国的经验,指出企业要正确理解自己的定位和企业的成果,才能实现可持续的长期增长。

媒体聚焦|邓德隆:新定位时代下,餐饮企业的4大战略要点

媒体聚焦|邓德隆:新定位时代下,餐饮企业的4大战略要点

2023-10-16

2023中国餐饮品牌力峰会

陈逸伦:传统企业要做大,必须学会“转化性创造”

陈逸伦:传统企业要做大,必须学会“转化性创造”

2023-05-11

5月9日,中华健康品牌创新发展论坛在“东方蓝宝石”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举行。

邓德隆对话徐国华:3年从30家扩张到60家,徐记海鲜为何逆势增长?

邓德隆对话徐国华:3年从30家扩张到60家,徐记海鲜为何逆势增长?

2022-09-28

9月26日,徐记海鲜德政园店。湖南知名企业家,相聚于此。 特劳特伙伴公司全球总裁邓德隆先生与徐记海鲜酒楼董事长徐国华先生进行一场精彩绝伦的对话,对话主题是“正确定位,成为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