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阿阿胶:老字号的二次创业 2015-07-22
编者按: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能打造百年基业就可以骄傲地宣称“基业长青”了。然而中国一些老字号却有着几百年的发展史,其中东阿阿胶甚至具有三千年历史,文化底蕴极其丰厚。《本草纲目》载:“阿胶,本经上品,弘景曰:‘出东阿,故名阿胶’”。中国拥有很多丰富的老字号资源,遗憾的是,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中国2,000余家“中华老字号”中,如今仍能正常营业的不到30%,且其中多数企业经营困难,只能勉强维持生存。老字号东阿阿胶在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也许会对中国本土品牌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06年,我刚刚履新,成为山东东阿阿胶的总经理。当时东阿阿胶的品牌形象渐呈老化和边缘化,一次经销商会议上,几个大客户纷纷发言,说卖阿胶根本赚不到钱,批评言辞十分激烈,令我当场潸然泪下。
说起东阿阿胶,就算没吃过,大部分人也肯定听说过。也许你会认为,这个品牌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富二代”,顶着老祖宗传下来的金字招牌,生意会很好做。其实不然,山东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自从1952年建厂开始,几乎就是白手起家。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东阿阿胶于1996年在深交所上市,业务进入稳定期。然而,到了2005年附近,产品销售出现停滞不前的状况,到了2006年,更是处于下降趋势。
也是在这一年,东阿阿胶的第一代创业领导者因为年龄原因退休,我被任命为新任总经理。为了振奋人心,我提出了“五年之内,销售收入、利润和员工收入三个翻番,再造一个东阿阿胶”的目标。这些目标当时看来显得那么遥不可及,但不到三年我们竟然提前完成了。
从学徒到总经理
我17岁就进入东阿阿胶当学徒工,那时的东阿阿胶与其说是企业,不如说是小作坊。说到作坊,你可以想象什么样子,就像电影里的传统豆腐坊一样,有窗户没玻璃,冬天蒸汽弥漫,房梁房顶上滴水,就是这样一个景象,又苦又累又腥。当时我们企业归商业局管,去商业局开会时,别人都不愿和我们坐在一起,觉得我们身上有异味。
这个小作坊一年四季只有冬季在生产,从进入10月份以后开始筹备生产,到来年3月底、4月份就停产了。员工很少,只有十几个正式工,剩下的都是季节性临时工。当时有点能力的、在厂里比较出类拔萃的人相继都离开了,调到商业公司、百货公司、五金公司、副食公司、食品公司等比较热门的单位。
但是我的老领导刘维志很有远见,他说这些都是暂时现象,将来我们这里一定会大放光彩。我从学徒工开始,全套的工艺泡皮、洗皮、炼胶、晾胶工作都做过,后来转到技术革新小组,跟着刘维志进行技术改造,亲眼见证和参与了阿胶生产从传统手工作坊到工业化转型的全过程。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阿胶产品供不应求,谁想买阿胶,就得找厂长、局长甚至县长批条。紧接着的九十年代后期,随着技术革新和生产工业化,阿胶产量增长了,再加上不少医药企业也开始生产阿胶,仿名牌产品也出现了,我们的产品开始出现滞销,开始有库存了。
从计划经济短缺的时代,买几盒阿胶需要批条子,到通过充分的市场竞争,产能扩大带来库存,这些变化促使我们公司开始建立自己真正的销售体系,并引入了不少来自外企的营销经理人,我也被推上了销售的风口浪尖。过去在厂里我负责技术、研发、质量、基建、技术改造等工作,有一天,董事长找我谈话,说你去管销售吧,把销售抓上去。我一向服从上级安排,没用五分钟,我就接受了这个任务。当时负责销售的职业经理人还没走,整个销售团队根本不接受我。有一次来客户了,销售负责人和整个团队一起去跟客户吃饭,我说我是分管的副总,我也有责任有义务去见见客户,我就去了。大家本来聊得欢天喜地,笑声很大很热闹,我一进去,立刻都不吱声了,也没人留我,我很尴尬、也很落寞地离开了。有人质疑,你一个管技术的,一天销售没干过,还想管我们,你懂啥?这种话,我也听到过。但是,我对自己有信心,虽然我以前没有管过销售,但我一直关注营销,搜集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品牌该怎么建设、渠道该怎么建立,我已经有了一些系统考虑。
销售工作千头万绪,我的经验是先抓关键的少数,抓各个省的办事处经理。我以前抓技术管理时所使用的计划管理、目标管理、项目管理、PDCA循环、ISO9000的理念,正好都可以运用到销售管理中。比如ISO9000的八项基本原则,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与供方互利的关系,这是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我把这套体系运用到销售当中。有了计划,就有了目标;有了计划,就有了责任人。每个月一次会议,每个月一次推进,销售工作很快上了正轨。
2006年,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都过了退休年龄,组织上经过酝酿,认为我是员工、董事会、市委市政府和华润集团,以及退下来的董事长和总经理四方均满意的人选,2006年4月26日,我正式就任总经理。
关键决策:价值回归
如果有人问我,什么是影响东阿阿胶发展的最重要的一项决策?那我的回答就是东阿阿胶的文化营销和价值回归工程。
我上任后对中药行业进行了认真分析。东阿阿胶、同仁堂、云南白药、片仔癀,这四个品牌是传统中药生产企业的四大家族。这四大家族横向比下来、纵向比下来,我们的优势在哪里?我想,答案应该是文化。同仁堂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云南白药有一百年的历史,片仔癀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而东阿阿胶最大的资源和最大的优势在于近三千年的历史,古往今来关于阿胶的历史故事层出不穷。
消费者来信也极大地鼓舞了我。我原来管技术和质量,曾经系统地分析过消费者来信。把消费者来信分门别类之后仔细分析,让我有了最大的自信。我相信我们的产品安全有效,如果不安全不会有三千年历史,如果没有效果就不会被《神农本草经》列为补血圣药、滋补上品。东阿阿胶的疗效,是已经被时间和历史验证了,是被无数医学家、药学家、消费者认可和评价过的。
2006年5月1日,我们决定把东阿阿胶块价格上调20%。很多人不理解,但我当时有着很明确的想法,就是一定要通过文化营销,让消费者能够认识阿胶的历史和文化,从而促进阿胶的价值回归。
我们通过文化营销,把阿胶的文化、故事和价值进行了系统梳理,“万病皆由气血生,将相不和非敌攻。一盏阿胶常左右,扶元固本享太平。”还有著名的杨贵妃与阿胶的故事,类似这样的典故我们整理了很多,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各种创新方式进行广泛的文化传播。我们在传播中有一个关键点,那就是隐去品牌推品类,在传播阿胶历史文化和科普知识的同时,唤醒人们对中医药的记忆,提高对阿胶价值的认知,推动阿胶整个产业的发展。
我们注意到,消费者以往对阿胶的认识是有误区的,比如,认为阿胶只适合冬天吃、只适合女性吃、只适合老年人吃,这些都是片面的看法。帮助消费者科学正确认识和服用有着三千年历史的阿胶,这是东阿阿胶作为老字号企业肩负的责任。
有关东阿阿胶的营销中文化先行的做法,我是从日本企业借鉴的。改革开放之初,日本品牌是怎么进入中国的?首先是日本的文化产品,如《铁臂阿童木》、《花仙子》、《圣斗士》等动画片,等你接受了日本文化之后,日本商品就跟进来了。韩国也是这样的,先是韩剧、韩流,然后是韩国的化妆品、汽车、电子产品。
再比如,杭州西湖为什么有名?全国各地都有风景很美的湖,但是并没有西湖的那些深厚文化背景;同样是古楼,我们山东聊城市的古楼原汁原味,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没有翻修过,但它没有黄鹤楼有名,因为黄鹤楼有名诗有文化。
我认为,文化能够深刻地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我们通过媒体教育、社区科普和店员介绍等多种文化传播方式多管齐下,起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让消费者认识到了产品的内在价值,从而形成认可,产生购买行为。比如,在上海市场,这几年我们没做任何广告,但每年有近乎40%的销售增长速度。
其实,我们做文化营销的具体做法也引发了一些争议,特别是关于“隐去品牌推品类”的做法。有几位重要的主管领导给我打电话,说你这个传播有问题,怎么能不提自己的东阿阿胶品牌呢,你这样一宣传,其他品牌不也都跟着搭顺风车吗?我非常感谢这些领导百忙之中给我打电话、提意见,毕竟给我提意见的人都是为了东阿阿胶好,都是对我们表达关心爱护。但是从进入消费者心智这个角度出发,我还是认为应当把视野放宽一些(后面我还会再解释为什么这样做)。
文化营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效果比投资者期待的要慢一些,不过,因为有了文化营销的支撑,产品价格调高之后,销量并没有下降。我们又把利润投入到更多的品牌宣传和消费者体验活动上,不仅更新了终端专柜形象,而且开始把服务营销提上日程。比如,消费者反映,阿胶块几千年不变,服用起来不方便。于是我们推出了免费打粉服务,给专柜配上打粉机,代客熬胶。在阿胶的吃法方面,除了广东人习惯煲汤以外,江浙沪、湖南、江西、湖北的人都是熬着吃,用酒、水泡软了,用锅熔解开,再加上核桃、芝麻、冰糖这样来吃,在家制作比较麻烦,于是我们就在店里免费代客熬胶。
实际上,东阿阿胶从2005年到2011年,受资源制约,产量下降了25%,但销售收入增长了三倍多。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阿胶的价值。我经常举一个例子,如果你常年不回家,过年回家看望父母的时候,可以选择一瓶酒、一条香烟或是一斤阿胶,你该怎么选择?在做出价值判断的时候,你那肯定是选择阿胶,因为这是对父母健康有益处的滋补品,哪个儿女不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够健康长寿呢?
单焦点、多品牌
接下来,我们聚焦主业,采用了单焦点、多品牌的定位战略。这是因为当时我感受到市场的困惑,过去我们推向市场的产品比较多,包括:阿胶补血膏、阿胶补血颗粒、阿胶三宝膏、阿胶软胶囊、阿胶西洋参、阿胶养颜、阿胶水晶枣等等十几个,仅保健品就有70多个品规,药准字有20多个品规。
我们过去的想法是,要想发展得快,必须有产品群,一个产品卖一个亿,那十个产品就能卖十个亿,但这是传统的思维。当消费者去选择产品时他们会很困惑,经常问,这么多产品我吃哪个合适呢?由于同质化产品太多,连我们的专业人员都讲不清楚,消费者就更难以选择了。这也是我选择定位战略的一个原因,我想一定要把复杂问题做简单了。因此,2007年我们请特劳特定位咨询公司帮我们做了咨询,他们的意见是,让我们只做两个产品:复方阿胶浆和阿胶块。中药滋补有三宝,分别是人参、虫草、阿胶。我们的主打产品阿胶块,就定位在滋补养生。另一个主打产品复方阿胶浆,则定位在气血双补(复方阿胶浆一共有五味中药,阿胶只是其中一味药材)。
砍掉这么多产品,自然会有人反对。不仅是员工,经销商、上级领导也都有一些担心和顾虑。但是这种做法有充分的理论基础,也有大量案例证明可行。实际上,以前我们公司有那么多产品种类,但都没有达到相当规模,反而给组织、生产和管理带来很多麻烦。就拿包装物料来说,各种产品有不同的包装物和规格,而且包装物每年都会过期,量少了印刷厂不印,量大了造成报废。从生产效率和管理成本的角度看,我坚定不移地决心从各个方面聚焦,就做好这两个拳头产品,把它们做大。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换了营销副总,还换了五任市场部经理。在推行定位战略的过程中,有人说很痛苦找不到感觉,他们还是习惯于以前的强攻手段,现在的定位战略和他们以前的经验存在很大分歧。比如有一个市场部经理向我保证说,你放心,我一定能完成任务指标,我马上做一个“买十赠一”的活动。这种思想和做法肯定不行。还有一些营销经理人,他们非常有创意,脑子很活,为了体现自己的价值,一定要想创意推出另外一套东西。有的时候我也会妥协、接受,在交流中妥协,在妥协中前进。但是,那些不认同这个定位战略的人员,则只能离开了。
桃花姬阿胶糕则是我们近期推出的一个新产品。之所以要推出桃花姬,一方面是为了公司的发展和销售的增长,同时也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为现在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消费者没那么多时间在家熬阿胶。我们就替顾客把它熬好,定位为“吃出来的美丽。”这也是历史文化给我们的启发,有一首元曲这么说:“阿胶一碗,芝麻一盏,白米红馅蜜饯。粉腮似羞,杏花春雨带笑看。润了青春,饱了天年,有了本钱。”前几句讲的是配方,后几句讲的是功效,我们按照这个思路,推出桃花姬来主打爱美的年轻人市场。桃花姫阿胶糕从2010年推向市场,非常成功。我们现在一共有三个产品,定位三个市场:滋补市场、补血市场和美容市场。桃花姬这三年我们没做过广告,年销售额已经过亿了。
告别防守心态,引领品类做大
我们如今的公司战略是做大阿胶品类,引领行业发展,所以才有了隐去品牌推品类这些具体的操作方式。
回首过去,我们显然缺少行业领导者的胸怀和视野。过去我们属于防守过度,在价格上对竞争对手严防死守,制订低价、迫使行业内其他厂家不得不采取更低的价格来拼杀。这种做法用个形象的比喻来说,就是追土匪追到深山老林里面去了,你守着,他也不出来,久而久之,自己也身处深山老林了。当然,低价战略确实有效,过去除了我们自己之外,其他阿胶品牌都被价格战逼到苟延残喘的地步。但是这个战略最大的问题在于,东阿阿胶在历史上明明是滋补国宝,现在却由于我们的严防死守,生生把阿胶的价值给扭曲了、给降低了。同时,由于我们在竞争对手的阵地上发起进攻,自然也就被带入同类低端市场,作为行业领导者的品牌形象也跟着变暗淡了。
2006年我上任之后,主张隐去品牌推品类的文化营销,采取了价值回归的提价举措,这些做法不仅促进了自己公司的销售增长,也使其他处于艰难处境中的厂家转危为安,获得了很大的生存空间。很多大型医药集团过去是不生产阿胶的,因为根本无利可图。但是在我们实施了价值回归工程之后,它们看中了这块市场、纷纷进入。这并不是坏事,反而会使得整个阿胶品类更加活跃。此外,山东还有很多小的阿胶厂,我也一个都不打击,在我看来,他们的作用是完成对消费者的初级普及教育。我只希望他们“一要一不要”:要规范经营,不要品牌侵权。
这么多企业进入阿胶,对我们的影响是福是祸?当然是福,举个例子,本来养驴不赚钱,导致驴皮资源短缺,这其实一直是我们的一块心病。以前我们想了很多办法去提高农民养驴的积极性,我们自己也建了20个养驴基地,但是见效并不快;现在这么多企业竞相做阿胶产品,品类做大了,厂家开始抬价收购驴皮,农民发现养驴能赚钱了,纷纷又开始养驴,整个产业都被激活了。这和白酒行业一样,只有整个白酒行业繁荣,茅台的价值才会像众星捧月一样突显出来。品类繁荣了,对行业领导者来讲当然是好事。我愿意看到有更多的资本进入这个领域,关注产业链发展,关注行业的持续发展。这样阿胶就会发扬光大,乃至走向世界。
实际上,从2006年我上任以后,用了不到三年时间,当初提出的“销售收入、利润和员工收入三个翻番,再造一个东阿阿胶”这些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都提前完成,更令我欣慰的是,东阿阿胶的品牌形象焕然一新,价值实现回归,进入主流和高端消费人群的视野。阿胶的销售额从2005年的3亿人民币,增长到2011年的14亿,2012年又继续高速增长了1/3以上。东阿阿胶上市公司的市值,也从2005年的20多亿人民币高速攀升,最高达到300多亿,增长了近15倍。
东阿阿胶重新定位的要点:
当我们最初接触东阿阿胶公司的时候,东阿阿胶在阿胶这个品类里属于非常强大的品牌,其他的品牌几乎没有生存空间。为了封杀竞争品牌,当对手价格往下走的时候,东阿阿胶的价格也会随之往下走,穷追不舍,赶尽杀绝。但低价竞争的负效应就是出现了品牌边缘化,当时的主流消费人群是低收入、年龄大的农村消费者,这个情况很危险。
我们在品牌梳理中发现,尽管有些固有人群对阿胶这种传统产品较为认可,但是总的来说,吃阿胶还是一种比较偏门的补充性需求,主要用于补血。这有点像最初的王老吉凉茶,预防上火时可以喝一喝,但这种需求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说都不是生活必需,只有把凉茶做成主流饮料之后,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如果甘于做一个小品牌,东阿阿胶原来的定位没有问题,但是要想把品牌做大,就必须找到基础性消费需求。
鉴于此,我们给东阿阿胶的第一个建议就是把枪头调转、指向外部,让阿胶跳出固有品类,指向滋补市场。以前人们吃阿胶,主要是为了补血,这是一种很特别的消费领域,有固定的消费区域、固定的消费习惯、固定的消费时机、固定的消费人群:通常是母亲或者其他女性长辈流传下来的习惯,认为女性在冬天可以吃一点阿胶补血,消费者主要集中在华东和广东。光是补血这两个字,消费者就少了一半,因为大家都认为只有女人才需要补血(小孩补脑、男人补肾)。更糟的是,补血的定位和旗下另一个拳头产品复方阿胶浆的定位重叠,左右互搏。
那么,现在我们要重新界定它,把阿胶重新定位为滋补上品,进入滋补市场,和人参、鹿茸、虫草、蛋白粉、进口的膳食补充剂之类产品展开竞争。实际上,阿胶在历史上本来就是滋补上品,我们现在只是把这个定位重新挖掘出来,找出李时珍、杨贵妃等诸多可信的历史名人作为文化支撑。
东阿阿胶进入滋补市场有一个很大的品牌优势。因为大部分的滋补品,比如人参、鹿茸、虫草等,其实消费者没法监控它的品质,有各种各样的规格,价格从低到高非常混乱,而东阿阿胶是一个大家都可以接受、信任的品牌,可以用品牌提供可靠性,确保产品品质。现在大家都能看到东阿阿胶的关联定位广告词,是把阿胶和人参、鹿茸、虫草这些昂贵的补品放在一起:滋补三宝——人参、虫草、阿胶;滋补国宝——东阿阿胶等等。
第二个大的建议就是大幅削减其它业务,把精力集中在阿胶和复方阿胶浆两个产品上。起初东阿阿胶涉及的业务其实很多,中成药、生物制药、药用辅料、包装印刷、医疗器械、医药批发等等,这也是很多企业的误区——为了增长而进入多个市场,然后发现每个市场都有机会,但实际上在每个市场都没有能够建立起优势。东阿阿胶这个品牌原本在消费者心中就有一定的品牌认知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公司全力以赴,集中所有精力只做阿胶和复方阿胶浆这两个产品,很快就在这两个产品上建立了强大的心智优势。
东阿阿胶的价值提升之后,很多原来难以生存的小的阿胶企业立刻都活过来了,通过各自的渠道四处蔓延。可能你在主流传播渠道上看不到太多阿胶的广告,但是当你确实有滋补的需求,到各种终端卖场咨询和购买的时候就会发现,有大量的阿胶产品摆在货架上。如此一来,以前去药店买参茸的顾客,慢慢也就在心中接受了阿胶是一种非常好的滋补品。基于这个认知,公司就可以做一些营销创新,比如发现阿胶作为滋补上品可以进入礼品市场,那么在逢年过节时适当加强推广;比如发现大城市里的年轻人也能接受阿胶,就可以考虑开发桃花姬阿胶糕作为美容食品。
东阿阿胶这个成功案例对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国内的小企业想要长大,最好的方式应当是优选好主业,把自己的主业打造成一个主流品牌,在这个主流品牌认知的影响下,再推出相关的第二品牌或者第三品牌去发展,这个时候走起来就会比较顺。成为品类领导者之后,这个产业里如果有了什么新的机会,你最容易发现和利用。即使别人做出了什么好的创新,你也可以去把它“抄袭”过来并且后来居上,因为你更有资源、更有知识、更有可能做好。像东阿阿胶公司,在激活了整个阿胶品类之后,又进入膏方市场、进入休闲食品市场、进入年节送礼市场,那就很轻松了。
很多企业苦恼于不知道该如何长大,不知道进入哪个市场才能成功,不知道该开发什么新产品,往往为此付出很大的试错代价。其实,“事先规划”真的很难,市场调研中会有种种陷阱,精心开发的产品无人问津是常有的事。但是如果用“定位”的方法去做,事情就简单得多:集中精力打你最有优势的市场,不断蓄积能量,在这个过程中,你自然就会发现主要目标市场之外的其他亮点。为什么这个市场会成为亮点?很可能是许多随机因素凑在一起的结果,这是你事先无法预计和规划的亮点。只有等它亮起来,你才可以去乘胜追击,不断滚动品牌能量,带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甚至一开始不接受你的人,当看到大家都在使用你的产品时,慢慢也就放松下来,不再那么抗拒,慢慢就能够接受你了。
东阿阿胶是老字号重新焕发青春活力的一个典型案例。中国有几千年的灿烂文明,留下巨大的宝藏,光各种老字号就有上万家,如果企业家们用更先进的知识,用更先进的管理来激活和复苏它们,那会诞生怎样巨大的生产力?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但是中国几千家茶叶企业所有的利润加起来,都比不上一个立顿品牌,这是很不正常的现象。中国的茶、酒、中药、瓷器、丝绸、餐饮等等都是在国际上有优势心智资源的产业,如果我们善用定位理论,这里面可以培养出多少比立顿更伟大的品牌?可以建立起多少比联合利华更伟大的企业?让我们为这激动人心的前景继续奋斗。
作者简介:邓德隆,特劳特战略定位咨询公司总经理。陈奇峰,特劳特战略定位咨询公司创始合伙人。
相关推荐
特劳特举办定位理论50周年全球盛典
2019-09-26
特劳特伙伴公司在上海成功举办了定位理论50周年全球盛典。自从定位之父杰克·特劳特1969年首次提出商业领域的“定位”概念以来,经过50年的发展,对全球范围的商业竞争和企业管理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世界众多知名企业从这一战略理论中受益良多。
媒体聚焦 | 贾鹏雷对话邓德隆:大变局时代,中国企业的「定位之问」?
2024-02-05
1969年,定位之父杰克·特劳特先生在《工业营销》杂志撰文《定位:同质化时代的竞争之道》,定位理论诞生。
媒体聚焦|邓德隆:心智是终极战场 用一词定义企业
2023-12-05
【亿邦原创】11月29日消息,在2023亿邦未来零售年会上,特劳特伙伴公司全球总裁、特劳特(中国)公司董事长邓德隆发表了题为《大变局时代,迎接新定位》的演讲。他分享了对企业竞争阶段的理解以及特劳特公司在中国和美国的经验,指出企业要正确理解自己的定位和企业的成果,才能实现可持续的长期增长。
媒体聚焦|邓德隆:新定位时代下,餐饮企业的4大战略要点
2023-10-16
2023中国餐饮品牌力峰会
陈逸伦:传统企业要做大,必须学会“转化性创造”
2023-05-11
5月9日,中华健康品牌创新发展论坛在“东方蓝宝石”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举行。
邓德隆对话徐国华:3年从30家扩张到60家,徐记海鲜为何逆势增长?
2022-09-28
9月26日,徐记海鲜德政园店。湖南知名企业家,相聚于此。 特劳特伙伴公司全球总裁邓德隆先生与徐记海鲜酒楼董事长徐国华先生进行一场精彩绝伦的对话,对话主题是“正确定位,成为第一”。